2.亮相
1887年初,經遠艦、來遠艦下水。同期製造的致遠艦、靖遠艦也宣告竣工。李鴻章隨即指派北洋水師“會統提督”琅威理、鄧世昌、葉祖珪、林永升、邱寶仁率400餘官兵前往接收軍艦。同年9月12日,四艘軍艦啟碇回國。
據記載,“經遠”從德國抵達樸茨茅斯時,有人描述“兩艘德國造巡洋艦看上去就像巴伐利亞森林裏其貌不揚卻很忠實的獵犬”。在艦隊抵達新加坡時,當地華人前往參觀,“日中至昃,紛紜不息者五日”。
11月28日,艦隊駛抵香港。12月1日,艦隊同丁汝昌率領的“定遠”“鎮遠”“濟遠”“超勇”“揚威”“康濟”“威遠”等軍艦在廈門彙合。有人會發現,這個陣容,也幾乎就是7年後北洋水師的主力了。
1888年10月,《北洋海軍章程》頒布,北洋海軍正式成軍。在正式任命的名單上,林永升是“左營右翼副將以花翎補用遊擊”。據說林永升為人寬厚,從不當眾辱罵下屬,因此頗得軍心。但在北洋海軍中,往往無法分辨,這究竟是舊軍隊的禦下之法在起作用,還是西式軍紀的效果。
1891年,北洋海軍舉行三年大閱,艦隊先後在旅順、大連灣、威海衛、膠州灣等處進行演習,操演各種戰法。這三年,北洋海軍確實聲威大震,航跡遍及台灣、香港、新加坡、日本,李鴻章也確實有可堪誇飾的資本。就在北洋海軍成軍的同一年,日本提出了第七次海軍擴張案,1890年,又提出第八次擴張案,經過兩次大擴軍,日本海軍共購買或建造噸位在2000噸以上的軍艦3艘,其中就有噸位航速火力均超出“經遠”的“吉野”。
同樣是在1891年,北洋海軍“經遠”隨“定遠”“鎮遠”“致遠”等艦造訪日本。據說,訪日前,丁汝昌曾受命嚴加管束,但上艦參觀的日本軍官還是看出了問題,和上次來訪時一樣,北洋海軍軍艦的大炮還是沒有擦幹淨。甚至連北洋海軍的軍官也發現了兩個國家海軍的落差。
但就在這一年,朝廷已經同意了戶部的意見,停購外洋船炮軍火二年。
1894年是慈禧太後六十大壽,為了點綴升平氣象,銀子花得如流水。但這一年,北洋海軍原本打算為“鎮遠”“定遠”各添購120毫米快炮6門,為“經遠”“來遠”“濟遠”各添購120毫米快炮2門,資金卻難以籌措。李鴻章隻能建議,優先保證“鎮”“定”二艦,至於“經遠”等艦的采購要求,則要“騰挪”,“陸續添購”。也在這一年7月,又一次北洋海軍三年大閱舉行,北洋海軍會同南洋海軍、廣東水師的21艘軍艦,聲勢浩蕩,可李鴻章卻在奏折中說,“即日本蕞爾小邦,猶能節省經費,歲添巨艦。中國自十四年北洋海軍開辦以後,迄今未添一船,僅能就現有二十餘艘勤加訓練,竊慮後難為繼”。大戰未啟,已是一片愁雲慘霧。
3.隕落
1894年9月17日發生在黃海大東溝海域的海戰,至今已是耳熟能詳的章節。對於戰鬥的細節,無數人做過回溯,就連北洋艦隊的陣型,也被反複分析。
但“經遠”卻好像一直在畫麵之外,公眾或許對“撞沉吉野”耳熟能詳,甚至脫離戰鬥的“濟遠”,因為影視劇的渲染和演員的演繹,知名度可能都高過“經遠”。
那一天,“經遠”艦究竟經曆了什麼?
現在我們可以了解到的是,北洋艦隊在海戰爆發前的行動路線,早已被日本間諜刺探獲得。9月13日,還在旅順口的丁汝昌就接到電報稱,日艦“吉野”“高千穗”在威海衛海麵巡弋,後來確認,這兩艘軍艦是在執行聯合艦隊前出偵查任務。至於聯合艦隊的本隊,則在9月15日已經進入大東溝附近海域,以逸待勞。
9月17日10時左右,北洋艦隊發現日本聯合艦隊。根據日本方麵的記述,則是聯合艦隊當日6時30分進入大東溝的海洋島海域,至10時20分許,發現北洋艦隊。雙方隨即開始調整隊形,準備接戰。
從現有的記錄看,雖然海戰的第一炮是“定遠”打響的,但戰鬥尚未完全展開,日本艦隊以“吉野”“高千穗”“秋津洲”“浪速”組成的第一遊擊隊已經越過北洋艦隊正麵,包抄其右翼。北洋艦隊的打擊重點,則是旗艦“鬆島”在內的日本艦隊本隊。在戰鬥編組上,“致遠”和“經遠”實際上編成了一組,位於北洋艦隊的左翼。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