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兵器排行榜前十名(中國古代十大冷兵器)
在中國的古代,不僅沒有現在如此高科技的軍事設備,也沒有槍支彈藥,更沒有飛機、大炮等重型武器。隻能用一些鈍器,或者一些刀劍之類的利器,而這些被稱為冷兵器。
那麼今天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中國古代十大冷兵器,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十、鐧是中國古代冷兵器。鐧,(鐵)鞭類,長而無刃,有四棱,長為四尺(宋製四尺為一米二),鐧多雙鐧合用,屬於短兵器,利於步戰。鐧的分量重,非力大之人不能運用自如,殺傷力十分可觀,即使隔著盔甲也能將人活活砸死。
技法上,與刀法劍法接近。出於晉唐之間,以銅或鐵製成,形似硬鞭,但鐧身無節,鐧端無尖。鐧體斷麵成方形,有槽,故有"凹麵鐧"之稱。鐧的大小長短,可因人而異(一般在65~80厘米之間)。
九、鞭是古代冷兵器時代起源較早的一種兵刃。據說自西周時期便出現到春秋戰國時期便已盛行,但因其本身使用的上的特殊性並沒有成為戰場上的製式武器。說到鞭大家都知道有硬鞭和軟便兩種,但是更多的人會把軟便的概念搞錯,實際上軟鞭兵器是指七節鞭、九節鞭或十三節鞭,而像馬鞭,長繩甩鞭均不在兵器之列且從未有人把它當兵器來使用,造成這種假象的主要原因是現代的武俠文藝作品為突出其武藝的高深莫測而使用的一種誇張手法,如一鞭擊碎石頭,甩出一鞭把人纏住等等。
硬鞭作為一種勢大力沉的短兵器,因其需要使用者力大勇武,體質過硬,故使鞭者皆是勇猛過人。硬鞭有單鞭和雙鞭之分,但據相關文獻記載則大多為單鞭,適用於馬戰。硬鞭的大小及重量是根據使用者的承載力來決定的,單憑這一點它便不可能成為戰場的製式裝備來批量生產。硬鞭的材質大多為青銅,精鐵和木質三種,鞭柱成六棱行且首尾粗細一致,末端為尖刺狀,手柄或整體鑄就或單獨連接,鞭柱一層一層凸起成塔狀以增加殺傷力。
八、斧鉞是一種劈砍兵器,它是由石器時代的石斧發展而來,斧鉞的淵源十分悠久,約有幾十萬年以上的曆史。斧鉞不僅是用於戰陣的白刃冷兵器,也是軍隊指揮權和國家統治權的象征。
公元前十一世紀,周武王姬發率戎車300乘,虎責3,000人,甲士45,000人伐紂,在孟津會合八百諸侯。北渡黃河,陳師商郊牧野。誓師後,武王“左杖黃鉞,右秉白麾”,指揮戰鬥。激戰中,殷軍“前徒倒戈”,武王乘機揮兵追擊,紂王“反入,登於鹿台之上,蒙衣其殊玉,自燔於火而死”.於是,武王“以黃鉞斬紂頭,懸大白之旗”,紂之璧妾二女自殺,武王又“斬以玄鉞,懸其頭小白之旗”,以示眾。勝利後的第二天,武王進駐商宮,“除道、修社”,完成接管商王朝政漢的典禮。這時,“周公旦把大鉞,召公把小鉞以夾武王”。
七、戈,中國在先秦時期一種主要用於勾、啄的格鬥兵器。流行於商至漢代。受石器時代的石鐮、骨鐮或陶鐮的啟發而產生,原為長柄,平頭,刃在下邊,可橫 擊,又可用於勾殺,後因作戰需要和使用方式不同,戈便分為長、中、短3種。商代已經有了銅戈,直到秦代作戰時仍用戈。一般長戈用於車戰,短戈用於步兵。戈的擊法有勾掛、紮挑等。
戈的文化:戈是先秦時代主要兵器之一,對後來兵器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影響甚至超越兵器本身,滲透到古代文化中。“幹戈”是古代兵器的總稱,甲骨文已有了幹和戈字,“執幹戈以衛社稷”是《禮記?檀弓下》對幹戈職能的總評述。幹是分杈的樹枝,用來抵禦野獸與敵人的進犯,是原始社會時人類的防禦武器;戈則是在木杆上縛上刃狀物,或收獲,或狩獵,後來發展成兵器,是一種典型的“勾兵”。幹戈,一種用於防禦,一種用於進攻,後來演變成盾、戟等兵器。古代學者將幹、戈分別作為防禦與進攻兩大類兵器的代表。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