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按照明朝的規定,像官員任命這樣的大事,都是要由內閣發起,稱為“票擬”,但是最終決定權還是在皇帝手上,稱為“批紅”。
不過朱由校這位皇帝卻是一個“木匠皇帝”,非常喜歡玩弄木工。恰巧魏忠賢每次都是趁著朱由校玩的最開心的時候,才拿著這些“票擬”讓朱由校“批紅”,而朱由校也是直接對魏忠賢說“這些事你處理吧,不要煩我了”。
正是憑借這樣的手段,魏忠賢取得了“批紅”權,自然也能大肆發展自己的黨羽。而在拉攏這些官員時,魏忠賢也是不遺餘力,或以重金誘之,或以升官許之。
短短兩年,憑借著大肆拉攏非東林黨人和對東林黨人的殘害,最終朝廷上下一大半都是魏忠賢的人,這些人也被稱為“閹黨”,“眾正盈朝”也變為了“眾獸盈朝”。
魏忠賢在當時走上了權力巔峰,不僅許多外地官員紛紛在當地建立“生祠”,來表達自己對魏忠賢的忠心,許多人也是直呼魏忠賢為“九千歲九百歲”(皇上是萬歲)。
“九千九百歲”魏忠賢
這樣看來,明朝和唐朝在末年都是宦官亂政。但是明朝和唐朝最大的區別是,唐朝的宦官不僅把控了朝廷,並且還掌握了兵權,所以唐朝末年幾代皇帝都是名副其實的“傀儡皇帝”,生死都由太監掌握。
而明朝的中央集權卻進一步集中,換句話說,魏忠賢當時再怎麼把持朝廷,但是影響力也僅限於朝廷,他的權力仍然來自於皇權,他隻是皇權的代言人。
唐朝末年的“甘露之變”,皇帝完全被宦官掌控,涉及該事件的一千多人全部被殺
所以當崇禎皇帝朱由檢登基後,沒有費多大力氣就把整個閹黨連根拔起,自然,作為閹黨頭目的魏忠賢也是不得善終,最後自盡而死。
魏忠賢的另一麵如果以一個“壞人”的角度來看,魏忠賢確實是做惡到一種極致。他禍害東林黨人,排除異己,大肆受賄,民憤四起。
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如同上麵所說,魏忠賢其實隻是皇權的代言人。為什麼魏忠賢能為所欲為,就是因為當時的東林黨過於強大。
首先說一下東林黨,東林黨起初建立隻是因為明朝末年內憂外患,一些讀書人憂於國事,所以聚在一起,大家相互討論,希望能出一些點子,為國家分憂。
但是到後麵,東林黨人越來越多,竟然形成了一個巨大的政治聯盟,能左右皇帝意見。並且東林黨奉行“非我族類,其心必異”,非東林黨人,那就發動東林黨的力量,要麼彈劾,要麼攻訐,將他們趕出朝廷。
對於權力集一身的天啟皇帝來說,這樣的情形自然是他不願意看到的,所以他在一定程度上“扶持”了魏忠賢,從而達到一種微妙的平衡,用魏忠賢來製衡東林黨。
這樣東林黨被製衡,自然會老老實實的辦事,而魏忠賢雖然禍亂朝綱,但是實質上隻是一名太監,想要多久拿下,就可以多久拿下。
雖然這隻是筆者的一種猜想,但是天啟和崇禎兩任皇帝在位時,發生的事情卻在一定程度上印證了筆者的猜想。
第一個就是後金集團(也就是後來的清朝)對於明朝的攻勢。朱由校在位時,遼東作為抵禦後金集團的門戶,雖然形式一直不樂觀,但是遼東地區卻一直存在。並且在寧遠戰役時,努爾哈赤中彈重傷,隨後不治身亡。
不過朱由檢在位時,皇太極卻兩度偷襲北京城,後麵的鬆錦之戰,明軍更是大敗。這也標誌著遼東地區除寧遠城外,全部陷落。明朝對後金集團由之前的有攻有守,轉為了全麵防禦。
後金騎兵
第二就是明末起義軍的壯大,朱由校在位時,雖然有農民起義爆發,但是都是零星的,小範圍地區的農民起義。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