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設定聽起來確實很不錯,通過篩選優質基因,讓世界變得更完美。不過導演想要探討的並不是“完美進化論”,而是人類生命價值。
電影其實是在駁斥殘酷的基因決定論,當科技超越道德規範時,我們要如何應對它產生的危害,又該怎樣界定科技與自然社會的界限。
電影沒有太多需要令人驚歎的視效,但是故事的設定就足以讓人細思極恐。
“我就是那個統計學上無關緊要、但沒人可以抹去的1%。”
TOP6:《2001太空漫遊》
上映年份:1968年
製片國家:英國/美國
豆瓣評分/人數:8.8/23萬+
現代科幻電影的開山之作,永留影史的科幻巨作。
這部拍攝於1968年的科幻電影,是出自美國著名導演斯坦利·庫布裏克之手,是他花了四年時間製作的充滿哲學命題的鴻篇巨製。
《2001太空漫遊》是根據小說改編,當年曾獲4項奧斯卡獎提名,以及最佳視覺效果獎,還被美國電影學會評為“十大科幻電影第一名”,被BBC選為“100部最偉大的美國電影第四位”。
故事的時間設定在2001年,為了尋找黑石的根源,人類開展一項木星登陸計劃。
飛船上有冬眠的三名宇航員,大衛船長、富蘭克飛行員,還有一部叫“HAL9000”的高智能電腦。HAL在宇宙飛行過程中發生錯亂,人類和人工智能的衝突由此展開。
兩位飛行員認為HAL的失誤可能會影響任務的完成,打算關閉它。而HAL的使命是不惜一切代價來保證飛船完成任務,為了阻止自己被關閉,它打算殺掉他們,獨自完成任務。
從故事來看,《2001太空漫遊》主要想講的是科技的反噬。
電影完全拋棄了商業片的敘事架構,全片大多數時間沒有對白,庫布裏克做了大量的留白處理,且不說劇情晦澀難懂,光是影片開始前長達3分多鍾的黑屏,就已經能勸退不少人。
甚至即使堅持看完了,也很少有人能夠說完全看懂,就像編劇克拉克曾說:
如果你認為自己完全理解了《2001太空漫遊》,那一定是哪兒搞錯了。
盡管如此,這部電影在影史裏的地位也是無可撼動。
特別在那個電腦技術才處於初級階段的年代,《2001太空漫遊》呈現出來的視覺效果一點也不遜色於近十年拍出的電影。
庫布裏克窮盡一生之想象,給我們創造出了一個在這之前想都沒想過的太空世界。
電影上映後的第二年美國人才登上月球,據登月回來的人說,電影中對月球的展示都極為逼真。
TOP5:《蝴蝶效應》
上映年份:2004年
製片國家:美國/加拿大
豆瓣評分/人數:8.8/74萬+
《蝴蝶效應》是一部被稱作“軟科幻,硬驚悚”的電影。
電影是編劇出身的埃裏克·布雷斯和J·麥基·格魯伯獨立執導的第一部電影,也是J·麥基·格魯伯的唯一一部電影。
兩人構思長達7年,光是改寫和完善劇本就花費6年,但這也讓電影在真正開拍之後,不管多麼複雜,次序安排兩位導演都已經清楚地銘記在心。
影片看起來像是基於一個完美主義者的瘋狂,主人公伊萬為了改變現狀,一次次的回到過去,改變未來。
但仔細分析會發現,伊萬之所以會一次次的改變,都是為了讓身邊的人過得更好。
當初為了迎合市場需要,兩位導演拍攝了4版結局,分別是“大團圓”版,“相忘江湖”版,開放式結局和導彈剪輯版。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