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月明》這部劇是曆史改編的一部古裝劇,劇中靖難之役和曆史上一樣嗎?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曆史上的靖難之役,感興趣的快來看看吧!
1、《山河月明》靖難之役講什麼朱棣會發起“靖難之役”,從他想要立朱高煦為世子這件事就可以看出來。在《山河明月》之前的劇情中,朱棣生了想要立朱高煦為燕王世子的念頭,是燕王妃徐妙雲加以勸諫,才使他打消了這個念頭。
朱棣想要立次子朱高煦為燕王世子,是覺得長子朱高熾的身體過於孱弱,難以帶兵打仗,而朱高煦身體強健,也最像自己。
朱棣隻發現朱高煦有帶兵打仗的天賦,卻忽略了朱高煦的文學素養。這就說明和文采相比,朱棣更是一個尚武之人。因此,當建文帝朱允炆采取“削藩”政策,步步緊逼之時,朱棣既不會任人宰割,也有領兵作戰的能力。其次,明朝的製度中曾規定,“親王嫡長子,年及十歲,則授金冊金寶,立為王世子”。也就是說,根據明朝的製度,被冊立為燕王世子的應當是嫡長子朱高熾。
朱棣卻想要冊立嫡次子朱高煦為燕王世子,可見,朱棣並非循規蹈矩之人,是有打破製度的勇氣的。在朱允炆步步緊逼之時,朱棣也不會因為朱允炆是明太祖朱元璋親自傳位的皇帝,而選擇束手就擒。從朱棣打算立朱高煦為世子,看出來朱棣既有打破製度的勇氣,也有領兵作戰的能力,所以會在朱允炆削藩之時,發起“靖難之役”。
2、靖難之役曆史原型靖難之役,又稱靖難之變,是建文元年(1399年)到建文四年(1402年)明朝統治階級內部爭奪帝位的戰爭。
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時把兒孫分封到各地做藩王,藩王勢力日益膨脹。因太子朱標早逝,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皇太孫朱允炆繼位,是為建文帝、建文帝與親信大臣齊泰、黃子澄等采取一係列削藩措施。與此同時,也在北平周圍及城內部署兵力,又以防邊為名,把明太祖第四子燕王朱棣的護衛精兵調出塞外戍守,準備削除燕王。
朱棣於建文元年(1399年)起兵反抗,隨後揮師南下,史稱“靖難之役”。建文帝起用老將耿炳文統兵北伐,又派李景隆繼續討伐,而建文帝也缺乏謀略,致使主力不斷被殲。朱棣適時出擊,靈活運用策略,經幾次大戰消滅南軍主力,最後乘勝進軍,於建文四年(1402年)攻下帝都應天(今南京)。
戰爭曆時四年(1399—1402年)。戰亂中建文帝下落不明,或說於宮中自焚死,或說由地道逃去,隱藏於雲、貴一帶為僧。同年,朱棣即位,是為明成祖。
朱棣進入南京後,大肆殺戮曾為朱允炆出謀劃策及不肯降附的文臣武將。齊泰、黃子澄、方孝孺、練子寧、陳迪等先後被殺。靖難之役給明初剛剛得到恢複的社會經濟又帶來不小的破壞,尤其是戰爭劇烈的地區,所受的破壞更大,形成“淮以北鞠為茂草”的情況。
靖難之役一戰打了三年,屬於皇室內戰,死了不少人以朱棣最終獲勝而告終,他也成功繼位成為為明成祖。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