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世界上最短命的動物——蜉蝣,大家應該從小就對其有所耳聞。蜉蝣因為其朝生暮死隻活一天的特性被人們寫入了不少的詩篇之中,成為感歎時光的代表物。蘇軾就曾有名句“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以此來感慨人生苦短,人類力量的渺小。今天我就帶大家深入了解一下這個壽命短暫的動物——蜉蝣。
蜉蝣簡介蜉蝣目,通稱蜉蝣,具有古老而特殊的形狀,是最原始的有翅昆蟲。和蜻蜓目可同分為古翅次綱,他們的翅不能折疊。蜉蝣目昆蟲體形細長柔軟,體長通常為3-27mm,觸角短,複眼發達,中胸較大,前翅發達,後翅退化,腹部末端有一對很長的尾須,部分種類還有中央尾絲,稚蟲水生,成蟲不取食,壽命很短,最短僅一天而已,是世界上最短命的動物。
1、生活習性
蜉蝣幼期(稚蟲)水生,生活在淡水湖或溪流中。春夏兩季,從午後至傍晚,常有成群的雄蟲進行“婚飛”,雌蟲獨自飛入群中與雄蟲配對。產卵於水中。卵微小,橢圓形,具各種顏色,表麵有絡紋,具粘性,可附著在水底的碎片上。稚蟲期數月至1年或1年以上,蛻皮20~24次,多者可達40次。成熟稚蟲可見1~2對變黑的翅芽。兩側或背麵有成對的氣管鰓,是適於水中生活的呼吸器官。吃高等水生植物和藻類,秋、冬兩季有些種類以水底碎屑為食。常在靜水中攀援、匍匐、或在底泥中潛掘,或在急流中吸附於石礫下棲息。
2、生長繁殖過程
蜉蝣的變態類型為原變態,一生經曆卵、稚蟲、亞成蟲和成蟲4個時期,是有翅亞綱中較原始的變態類型,僅見於蜉蝣目。特別是從幼蟲變為成蟲要經過一個“亞成蟲期”,這時的亞成蟲與成蟲完全相似。亞成蟲期曆時較短,一般經數分鍾到一天左右即脫皮變為成蟲。雌蟲產卵於水中在溫帶地區,不同種類的蜉蝣均在夏季羽化。熱帶地區的蜉蝣,羽化則是季節性的,或參照一年中的月相羽化。
3、入侵美國事件
2014年7月20日晚間8點45分,密西西比河流域爆發大規模蜉蝣昆蟲入侵。團團昆蟲聚集在一起酷似“黑雲”,並導致三車相撞。它們遮天蔽日,甚至還驚動了該區域的氣象雷達。這些蜉蝣暴風雨般出現在美國威斯康辛州拉克羅斯河域。它們順著北風迅速向密西西比河上遊移動,並出現在雷達屏幕上,就像該區域出現了中輕度降雨。大約三小時之後,隨著蜉蝣擴散開來,雷達圖像逐漸消失。
其實,蜉蝣作為世界上最短命的動物也是有一定誤解的,蜉蝣從卵發育成幼蟲、成蟲直到死亡,這個過程是遠遠大於一天的。但是因為蜉蝣的成蟲主要的功能就是進行交配繁衍,所以存活時間較短,隻有幾個小時,這才為人們留下了朝生暮死的印象。久而久之,蜉蝣就變成了動物中短命的代表。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