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這一代人,基本上都經曆了哪個物資極度匱乏的年代。那時城鎮居民實行物資定量供應。吃的、穿的、用的都隻能靠那點少得可憐的定量並憑票購買。那些年發行過的票證數不勝數,細數起來有布票、糧票、油票、鹽票、棉花票、肉票、糖票、酒票?
這些東西現在都成文物了。記得那時糧食定量是按年齡、職業等不同標準不一。但無論多少均要搭配粗糧,通常細糧占70%左右,其餘是粗糧。細糧就是大米,粗糧主要是麵粉,有時亦會配一些玉米。
我們南方人對麵粉的鍾愛遠不及北方人,在我兒時的記憶中我們的麵食亦較為單一,通常是做成饅頭或麵條等。然而加工成麵條需要將麵粉送到麵條加工房加工,還得另付一份加工費。我們家窮,老爸一個月掙28元,全家5口人就靠這點微薄的薪水,本來就捉襟見肘了,因此麵條隻能是奢望了。剩下的就是做饅頭和手工麵了。
做饅頭費事,要提前一天發麵,做一頓饅頭老爸得忙活兩天,父親在鄉下學校上班,平時早出晚歸,很少有這樣的空閑時間,能夠吃上饅頭算是大餐了!因此大多數時候我們的麵食就隻有達達麵了。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