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匈奴是現在的哪個民族(古代匈奴是現在的哪裏)
在匈奴漢化之前,有自己的語言,當時漢匈高層往來,交流就得通過翻譯。古代的情況跟今天沒什麼兩樣啊。我隨手舉個例子吧。
比如西漢的漢哀帝時,哀帝就是曆史上著名的同性戀者,他愛董賢,讓董賢擔任大司馬,位極人臣。有一回,匈奴單於到長安朝見,見到大司馬董賢,心裏很吃驚,沒想到位高權重的大司馬居然如此年輕,覺得很奇怪,便問站在一旁的翻譯。漢哀帝讓翻譯告訴匈奴單於:“大司馬雖然年輕,卻是以賢能而居高位的。”匈奴單於一聽,佩服得不得了,跪倒在地,向漢哀帝祝賀漢王朝竟然有這樣年輕有德的人才。
從這個記錄就可以看出來,匈奴與漢的語言是不同的,要通過翻譯。
不過,匈奴雖然是軍事大國,卻是文化小國,在文化上,不斷受到強勢漢文化的影響。到了魏晉時代,歸附已久的匈奴人不僅改漢名,講漢語,還講得特別溜。
匈奴單於一族原本姓“欒提”,這是個音譯,後來他們自稱先祖是漢朝皇帝的外孫(漢與匈奴的和親),身上有皇家劉氏的血統,故而改姓為“劉”,同時進一步加強對漢文化的吸收。匈奴的貴族子弟,都學習漢地的經史,我來說說幾個特別優秀的人物。
在五胡亂華,首先興起的匈奴漢政權,皇帝劉淵,他從小拜崔遊為師,學習經史。西晉開國後,朝中不少人向晉武帝推薦劉淵,認為他文武全才,必可為國家建功立業。然而也有人認為劉淵是匈奴人,非我族類,其心必異,不能重用。他稱帝後,國號為漢,是要承續大漢的皇統。
劉淵的兒子劉聰,對經典史籍很精通,博學強記,還能寫一手好文章,文武雙全。在二十歲時,他前往京師洛陽求學,許多著名人物都跟他有往來,年紀輕輕就已經聞名京師內外了。劉淵的族子(同族侄子)劉曜(yào),喜歡讀書,文筆優美,常自比於樂毅、蕭何、曹參,以上三人都是華夏曆史上的賢臣,可見深受漢文化的薰陶影響。
由此可見,在強勢漢文化的影響下,匈奴最後被融合了。
匈奴人雖然不存在了,但是他們留下一首《匈奴歌》,歌詞裏有:失我焉支山,令我婦女無顏色。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這首歌幾千年下來大家都不會覺得晦澀難懂,可見匈奴人和漢人交流沒有語言障礙。張騫出使西域的時候,身邊就隻帶著甘父一個匈奴人,就說明很多問題了。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