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當初選十五阿哥永琰為太子,讓並不出眾的永琰當皇位繼承人,這也是備受世人議論的一件事。永琰也就是後來的嘉慶帝,不過永琰後來當上皇帝之後就改名了。永琰為什麼要改名?清朝皇帝繼位後改名這有什麼講究嗎?下麵一起來看看吧。
清朝乾隆的兒子都是永字輩的,像五阿哥永琪,以及後來當上了皇帝的十五阿哥永琰一樣。永字輩是乾隆親自給規定的,乾隆在位的時候不光規定了皇子們取名要按著“永”字輩來順延,還為後麵幾代也規定了命名的輩分問題。直到末代皇帝溥儀的“溥”字,也是遵循了乾隆皇帝的遺願。
因為是乾隆皇帝的規定,所以大清皇室的子子孫孫莫不乖乖遵循。可是到了永琰這裏,他卻沒有跟兄弟們保持隊形。永琰繼位當皇帝之後,就把改名為顒琰了。當然在讀音上還是永琰。
嘉慶之所以改名字,也並非是忤逆乾隆的意誌,而是一旦他當上大清皇帝之後,底下的百官百姓就會有特別多的忌諱。尤其是跟皇帝名諱有關的,百姓都會盡量的避開。不能跟褻瀆了天子的名字。所以嘉慶從十分常見的永字,改為生僻的顒字,也是一種體貼民生的表現。這樣一來能夠體現出天子與天下人的不同,同時也避免了百姓在取名上要處處避開“永”這個字的煩惱。
皇上繼位之後就改名的不光隻有嘉慶,嘉慶之後的道光帝即位之後也改了自己的名字,原來叫綿寧的,後來繼位之後改為旻寧。不過到了鹹豐,同治,還有之後的光緒跟溥儀這裏,就沒有這麼多的講究了。大概也跟大清國力日漸衰弱,連帶著天子的地位跟威嚴逐漸被削弱的原因有關。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