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演化的這場電影原來不一定是勻速播放的,它可以慢播、快播,甚至還可以按暫停。這一事實大大出乎人們原先的意料之外,也就不由地會想到一個更深層次的問題:它能不能倒播呢?既然能夠永葆青春,那可不可以返老還童呢?
時間的控製按鍵掌握在誰手裏?時光能夠倒流嗎?
7. 世界是意識決定的嗎?
要說哪一種現代科學理論最神秘莫測,“量子論”假如排第二的話,沒人敢排第一。
量子論研究的是微觀粒子世界中的現象。這一理論的核心內容,主要包括海森堡的“不確定性原理”、波恩的“概率解釋”以及玻爾的“互補原理”。它們都是如此的詭異,能徹底顛覆你對世界的認知。
在學習中學物理時,一般會碰到這樣的題目,告訴你炮彈的初始位置在A點,初始速度是V,初始射角是θ(這些統稱為炮彈的初始狀態),讓你計算在時間T之後,炮彈會在哪個位置,速度是多少。
這個題目充分反映了經典力學對於世界的認識。它認為任何事件都有前因後果,這種因果關係可以用科學定律來描述。我們隻要知道了“初始狀態”,根據科學定律和方程,就可以預測事情的經過和結果。
然而這個題目在量子論中卻根本不成立。經典力學眼中的世界是確定的,任何事物都有確定的狀態,比如一個籃球,在每一時刻都有確定的位置和速度。但在量子力學中,海森堡的“不確定性原理”說,粒子不可能同時具有確定的位置和速度(通常說動量),最多隻能確定其中之一。它表明,粒子根本就不像籃球那樣,有確定的初始狀態,粒子世界完全是一個不確定的世界。
波恩的“概率解釋”同樣令人吃驚。波恩說,在粒子世界中,我們沒辦法像預測籃球的運動軌跡那樣,根據物理定律來預測粒子接下來的行蹤。粒子最終會出現在哪裏,這完全是隨機的,我們能夠確定的隻有概率。想通過計算來確定粒子的蹤跡,並不比用擲骰子確定來得更準確。
愛坦斯坦對此十分反感,他說:“量子力學令人印象深刻,但是一種內在的聲音告訴我它不是真的……我毫無保留地相信,上帝是不擲骰子的”。但現實又跟他開了個玩笑,後來的事實一再證明他完全錯了,上帝確實在擲骰子。
假如前麵這些說法已經讓你難以接受,那麼還有比它們更恐怖的,就是玻爾的“互補原理”,它居然認為世界是由意識決定的。
玻爾說,粒子的狀態非常奇特。它有時候是粒子,有時候會變成波,這叫“波—粒二重性”。轉換的關鍵在於意識,當你觀察它時,它就變成粒子呈現在你麵前;當沒人觀察它時,它就變成波彌漫於整個空間。
這段話要怎麼理解呢?波是虛無飄渺的東西,不是實體,而粒子卻是實在的點狀物體。“互補原理”的意思是說,當沒有人看粒子的時候,它就不是實在的東西,而是幽靈般的波;但當你一睜開眼睛,所有的幻影立刻消失,它馬上變成一個實在的粒子,讓你能夠看到它。
這像不像是《倩女幽魂》中的畫麵?當你定睛看時,小倩站在你的麵前,笑吟吟地看著你;但當你轉過身去,她卻立刻化作一道輕煙,消失得無影無蹤。
這還能算是科學理論嗎?它簡直就是《聊齋》中的鬼故事!
量子論過於驚世駭俗,不可避免地引來了無數的攻擊,然而那些設計來否定它的實驗,卻無不更加證明了它的正確性。現在許多物理學家們,已經隻顧埋頭享受量子論帶來的現實好處,再不去管它背後那令人毛骨悚然的哲學意義。
我們眼中的宏觀世界是由粒子組成的。如果每一種粒子都是有人觀察時才是實在的,沒人觀察時就隻是一種虛幻的波,那麼由它組成的整個世界應該也是如此。這意味著什麼?難道真像喬治·貝克萊主教說的那樣,“存在就是被感知”,世界是因為我們的存在才變得真實的。
有人用調侃的語氣很好地描述了這一問題:“當我們不看它時,月亮是不存在的”。
難道世界真的隻是個幻境,是意識決定的,世界就存在於我們的意識之中?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