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古代,想要考取狀元,要經過童生、院試、鄉試、會試、殿試這五個階段。封建社會是“學而優則仕”的年代,所以讀書人都把考狀元作為躋身仕途的唯一途徑,憑借“頭懸梁、錐刺股”的刻苦精神,讀書人努力追求入仕做官,從而能夠謀取功名利祿。但想要考取狀元郎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首先,古代供一個人讀書也是很花錢的,所以需要家境尚可才行。其次,在獲得進京趕考的資格後就需要對進京作出相對應的攻略。第三,名字也是一項清奇的加分項目,很多人認為名字隻是一個代號而已,但在古代,這個代號與狀元卻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所以名字一定要取得好。以上種種看來,在古代能夠考取狀元是多難的一件事情。
根據資料統計來看,曆史上有記載的狀元一共630名,其中籍貫可考的507名,失考的123名,失考多為早期或北方少數王朝(唐朝、遼朝、金朝);而從古至今中國前前後後曾經有過幾十人人口,大家想想想一下,幾十億人裏麵總共出了不到1000名狀元,你說他們的能力可怕不可怕?
現代人們多將高考第一名稱為“狀元”,那古代科舉考試的“狀元”相當於現在什麼學曆呢?其實狀元並不完全是學曆的象征,古代的科舉製度是為選拔官員而服務的,相當於現在的公務員考試,不僅考察學曆,還考察能力。若是非要將古代科舉考試的狀元同現在學曆作比較的話,隻能說狀元相當於參加全國公務員考試而且總成績為第1名的人。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