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史料考證,呼麥最遠可以追溯到匈奴時期,也就是秦末漢初時期,匈奴時期在阿爾泰山上的原著居民創造了呼麥這種神奇的唱歌方式。在現在的蒙古族中依然流傳著有關呼麥出現的一個傳說,相傳蒙古高原上的先民們在日常的遊牧和狩獵的過程中喜歡模仿大自然的聲音,比如說瀑布撞擊河穀的聲音、小溪流水潺動的聲音、飛鳥在天上鳴叫的聲音等,先人們就對這些聲音加以模仿,於是就逐漸出現了這種利用自己的發聲器官,可以同時發出兩種甚至多種聲音的唱法,也就是後來所謂的呼麥。
呼麥作為蒙古族特有的一種音樂表現形式,而且呼麥的流傳範圍也比較小,但是在2009年,蒙古族的呼麥依然被列為了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呼麥的影響也逐漸由國內走向世界各地。也有人專門就呼麥的唱法進行了研究,呼麥在進行演唱的時候,其實是把腹腔、胸腔、口腔和鼻腔連接起來形成一個完整的腔體,這樣在這個腔體內的唇、舌、鼻、喉、氣管甚至肋骨、腹肌等都成了能改變腔體聲音的一個部位,這樣聲帶被氣息的變化帶動著就產生了不一樣的聲音和音色的複雜多變。即使是在全球的音樂海洋裏,能跟呼麥媲美的音樂也基本沒有,所以說呼麥是中華民族珍貴的曆史文化遺產,需要我們這代人很好的去繼承和發揚光大。
呼麥是運用特殊的聲音技巧,一人同時唱出兩個聲部,形成罕見的多聲部形態。呼麥發聲原理特殊,有時聲帶振動,有時不振動,是用腔體內的氣量產生共鳴。假聲帶也隨之震動。演唱者運用閉氣技巧,使氣息猛烈衝擊聲帶,發出粗壯的氣泡音,形成低音聲部。在此基礎上,巧妙調節口腔共鳴,強化和集中泛音,唱出透明清亮、帶有金屬聲的高音聲部,獲得無比美妙的聲音效果。呼麥是蒙古族人創造的一種神奇的歌唱藝術:一個歌手純粹用自己的發聲器官,在同一時間裏唱出兩個聲部。呼麥聲部關係的基本結構為一個持續低音和它上麵流動的旋律相結合。又可以分為"泛音呼麥"、"震音呼麥"、"複合呼麥"等。在中國各民族民歌中,它是獨一無二的。
呼麥技巧和原理學習視頻連接:https://weibo.com/tv/show/1034:4629942546399353
轉載請注明出處。